農村人制作粉皮的故事
點擊次數(shù): 更新時間:2020-8-24 8:48:10
上一條:創(chuàng)業(yè)榨油實現(xiàn)精準脫貧
下一條:打年糕做年糕可用年糕米粉機替代手工制作
粉皮是南北方地區(qū)流行的特色傳統(tǒng)食品,有的地方也叫米皮,切成條后也有叫河粉的,地域不同叫法不一樣,其清爽、清香、柔軟的口味,愛吃不煩,回味無窮,讓人腦海中會留下深刻的美味感。
粉皮加工原料可以有多種,如大米、紅薯淀粉、綠豆淀粉、馬鈴薯淀粉、蠶豆淀粉等,也有地方用木薯淀粉來加工鮮粉皮。在城市地區(qū),現(xiàn)在的粉皮制作是比較方便高效的,自動化的粉皮河粉機可以大顯其制作優(yōu)勢。
粉皮的歷史可能在一千多年以上。過去就有著一個關于粉皮的傳說,宋朝名將岳飛屯兵洗馬橋,月夜游旸府古寺后,接到圣旨,令其班師回朝,北上抗金;途經福港時,當?shù)卮迕駝t以粉皮犒勞岳家軍。
農村人關于粉皮的制作吃法說法有許多,早在前些年在福港,如能吃到正宗的粉皮,是一種奢望,只有毛腳新女婿頭年到丈母娘家做新客或者外甥到外婆家拜年才有分享粉皮的殊榮。俗話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新女婿上門做新客,招呼新女婿自然歸老丈人。老丈人叫上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來陪新女婿,這是當?shù)丶s定俗式的慣例。而丈母娘和小姨子確在廚房里忙乎上了,爐灶里的火旺旺的,鍋燒的紅紅的,把菜油倒入鍋里,待菜油熬熟冒出縷縷青煙時,再把三個雞蛋打碎放進鍋煎的焦黃焦黃、油淋淋的,然后盛起放入海碗中,再勺一勺清甜的泉水放入鍋里,待水燒沸,把粉皮均勻地撒入鍋里。粉皮煮熟后,用筷子撈起放入盛有荷包蛋的碗中。鍋里也沒閑著,辣椒、大蒜籽、豆豉、肉絲,炒熟后,被盛起放在粉皮上面,淋上湯汁,再把青嫩的蔥葉切成2公分左右長短的蔥段,撮起放在上面,此時碗里白的清脆,綠的青嫩,紅的燦爛,黑的油亮,香味撲鼻而來,真正是色香味俱全,三個雞蛋焦黃锃亮,則為老子、兒子、孫子、子子相依,綿綿不斷,前途輝煌。小姨子則會把自己媽媽特意煮的粉皮端到姐夫的跟前,嬌聲柔語地說一句:姐夫!你慢慢吃。說完郝然羞澀地轉身又進了廚房。
粉皮好吃,其在農村的制作方法也頗為講究。每年晚稻收割完后,田里的農活相對輕松了許多,砍柴、耕冬田、修理溝渠、種油菜自然是男人的事,而燙粉皮則成了婦女的專屬,尤其是當年嫁了女兒的女家主,如果不燙上十到二十斤來的粉皮,那自然是說不過去的。寒露過后,天氣早晚就有了點兒冷意,接連幾天的晴天,自然為燙粉皮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用木盆或陶缸浸上米,一般情況下要浸一天一夜,把米洗凈后,再酌量放入清水,收拾完廚房活計的女主家這時就會來到石磨前,把石磨洗干凈,放下磨鉤,推磨一般是未出閣的女兒或尚未成家的幼子,有時也會喊男人來幫忙,昏暗的煤油燈下,人的身影在有序地搖動著,“吱吱呀呀”的推磨聲一直會響到天鳴,那凝脂的米漿會滴的滿滿一桶。雞叫了,天明了,女主家會捶捶疲勞的腰椎!皢衙!起來了,燒火了,做粉皮了!
門口的曬場上,竹篙已被搭好,灶膛里火燒的旺旺的。鍋里的水被燒的翻滾,勺一勺米漿放入圓形鐵燙盆中,將燙盆放入鍋里轉兩三圈,漿燙熟了,拎入燙盆放在冷水中冷卻一下,然后把燙盆往竹蒿上一扣,一張圓圓的粉皮就被掛在竹蒿上曬干,這些活計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確是十分難的,要想粉皮光滑、勻稱、厚薄適中,非要有幾年時間的磨煉,否則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標準,日曬夜露,等到粉皮有七成干時再用菜刀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切成長條形,正方形或菱形,粉皮扎扎實實干了以后,再把粉皮貯存于陶缸或木桶、木柜中,干完這些,女主家會掐著指頭,盼著來年正月的降臨。